“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更是心理教育的重大助力。”3月26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举行“Ai”满沪江,智愈未来——人工智能·生命教育主题论坛暨上海理工大学“阳光先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大中小一体化表彰活动。网红心理学家、上海体育大学贺岭峰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生命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活动由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环境与建筑学院承办。上海体育大学教授贺岭峰,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明波,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德强,上海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李志清,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副部(处)长刘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汤泉,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校长李文斌,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副书记胡小农,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校长王智鸿,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吕黎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校长李倩,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副校长蒋玲娣,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专兼职教师,上海理工大学及附属教育系统“阳光先锋”获奖师生代表等100余人参与论坛。论坛由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咨询师联盟成员王倩主持。
刘德强在致辞中谈到,上海理工大学自2018年开始,在“三心一环”浸润式传统文化心理育人模式框架下,利用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节点,有系统地开展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逐步形成独具上理工特色的心理育人品牌。清明将至,这一特殊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而人工智能的浪潮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价值的全新维度。作为理工类大学,上海理工具有人工智能的学科优势。期待借此主题论坛的形式,将科技与人文共融,以智慧之光照亮生命教育新路径,助力青少年们在智能时代全面发展,迸发无限的生命力。
刘明波在讲话中谈及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他对上海理工大学的传统文化心理育人模式及大中小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充分肯定,对所有致力于心理育人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老师们的感谢。作为心理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站位,开创更多符合时代特色且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及新手段。
论坛还邀请三位“阳光先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获奖代表发言。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辅导员苏予燕分享了自己在医院做临终关怀志愿者时的感悟,由此引发她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把这份感悟与思考带给自己的学生,培养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意识。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学生刘芷妍以自己的故事来讲述生命意义,用才艺比赛所获奖金做公益,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以热爱汇聚微光照亮前方。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副校长蒋玲娣谈及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以双城共育与本土厚植双重方式共同打造生命教育,完成创新变革。
知名心理学家贺岭峰教授以“AI时代如何重构青少年的生命认知体系”为题为论坛做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青少年认知模式、生命意义及社会交往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贺岭峰从数字生命、智能算法标签和分身技术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他强调,AI为跨时空理解生命方面提供了新可能,但AI只是工具,而非替代品,每个人都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呼吁大中小学生加强互动,促进AI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AI并非生命的反面,而是一面三棱魔镜,折射出生命的七彩光芒。”贺岭峰教授为AI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引发在场师生深刻思考。
本次活动中还首映了上海理工大学教育集团师生共同参与采访录制的大中小一体化生命教育视频,通过采访70位不同学段师生的视角,呈现出当下AI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本次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获得2024年度“阳光先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的师生代表及集体进行表彰。2008年,上海理工大学在沪上高校中率先设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彰制度,并逐渐将表彰范围覆盖至所有附属教育集团师生。十六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累计表彰了“阳光先锋”优秀教师140余人次,优秀教师团体40余个,优秀学生个人550余人,优秀学生团体80余个。这一特色举措不仅强化了不同学段间的教育衔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中小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在校园内营造了全员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育人生态。
随着论坛的召开,以“Ai”满沪江 智愈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心理活动季也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