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管理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走进电影《狙击手》原型,探访“军旗升起的地方”

发布者:孟志雷发布时间:2022-11-11浏览次数:67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党员学习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切实以自身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科生院(学生工作部(处))、党委组织部主办、管理学院与机械学院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红色寻访实践活动,于7月初正式启动以来,来自校内34个本科生党支部(支部成员个人),紧紧聚焦红色实践教育基地、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时代先锋楷模等主题,共申报99个红色寻访项目。

现依托上理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平台,持续推送“红色寻访”风采展示专刊,宣传各红色寻访团队优秀成果及其所在支部风采。

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过前两期的红色寻访了吧!

今日,让我们跟随着管理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同学们的步伐,走进电影《狙击手》原型,探访“军旗升起的地方”。

管理学院第一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7名,其中教师党员5名,学生党员2名。支部坚持把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成长服务相融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核心,打造同心圆学习模式,不断树牢共同体意识。同时,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指导与帮助下,在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创建“学红色故事、做实践传播者”、“读校史、学四史”等活动项目,成为一支年轻、团结、活泼、进取、不懈追求的集体,是上级党组织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坚实桥梁,是党组织在学校的基层“战斗堡垒”,有较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走进电影《狙击手》原型,抗美援朝冷枪英雄邹习祥

2022年7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走进电影《狙击手》原型,抗美援朝冷枪英雄邹习祥”红色寻访队来到了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泥高镇栗园村,冷枪英雄邹习祥的故乡。

那天,高高的仡乡山脉,广阔的栗园大草场、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山坳上,英雄邹习祥就长眠于此。夏日的清晨,雾色苍茫,路上看见上学的孩子正欢快奔跑在山路上,山上是悠闲吃草的牛羊,马儿也在悠哉晃荡,一阵清风吹来,不时有乡民们喊着方言的招呼声——英雄的家园是如此的安详和乐,我想老英雄邹习祥当年毅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的便是家园能一直有这样的时刻吧。

对寻访团队来说,了解英雄邹习祥还得从两部影片说起,一个是去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第36集中,当时画面中有一位联合国军将领特别提到一名叫邹习祥的狙击手,他说这名中国狙击手曾在汉江边将他打伤是他碰到过最厉害的对手,画面中邹习祥的队友说他196发子弹能够命中194个敌人,简直是神枪手。邹习祥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消灭了近200名联合国军战士,让联合国军士气低落。尽管联合国军用尽了一切办法,飞机大炮都用上了,但神出鬼没的邹习祥,硬是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袭击。第二个便是春节电影《狙击手》中,“嗖——砰——”中国志愿军狙击手端着步枪,弹无虚发,战壕中的敌人被一枪爆头。这样的场景正是根据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张桃芳、邹习祥等很多优秀的狙击手,为原型的真实故事创作的素材。

务川县档案馆供

走到邹习祥的故居,参观红色建筑,瞻仰烈士墓地,了解邹习祥英雄的故事我们不得不循着抗美援朝的历史去回顾。

当时邹习祥所在1连守卫的537.7高地北山,是第15军三十公里防御正面上最突出的阵地,与敌所在的高地南山相峙,两阵地相距仅有一百来米。

由于1连缺乏强大的炮火支撑,敌军气焰一度十分嚣张。邹习祥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忍受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肆意挑衅,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阵前三五成群地晒太阳,志愿军们却只能困在简陋的工事里。

后来,随着一线坑道阵地初步完成,志愿军有了坚实的地下长城,15军决定按照“零敲牛皮糖”战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好好打一场。邹习祥所在1连迅速响应,从4月17日到10月13日,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歼敌八百余名。

战争胜利后,回到家乡的他,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劳。他曾在乡镇任职,又协助大队发展多种经营,后来回家默默无闻务农。据说,偶尔上山挖野菜,与放牛的小孩聊天,他会淡淡地说一句:“打枪?我准得很呢。”

互联网公共资源

邹习祥,男,仡佬族,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1922年4月出生。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35团1营1连7班长、副排长、排长。作战期间,邹习祥冷枪狙敌,英勇善战,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获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军功章一枚。

纪念馆供图

习主席说: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江西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奠定了南昌红色城市的基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95年的时光,让“八一”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大桥、八一小学、八一中学、八一礼堂、八一公园、八一体育场……

一个个地标中的“八一”前缀对南昌这座红色英雄城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这座城市95年来代代相传的革命薪火。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塔顶是一支汉阳造步枪和一面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象征着与这个广场有关的八一精神。每一个游客想要了解南昌历史,也必定要来到八一广场前瞻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感受英雄城的红色情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1977年7月1日奠基,1979年1月落成。

总设计人员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的沃祖全先生和江西省轻化工业设计院的陈星文先生。纪念塔由来自福建、山东、上海、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美术工作者协力建设成。八一军旗采用的是四川省石棉县大渡河畔的枣红色花岗石,直指蓝天的汉阳造步枪采用的是山东省泰安的“泰山玉”白花岗石,塔身以福建“泉州白”花岗石为主。

后来,我们来到了八一起义纪念馆。缓步穿行于各展厅,只需稍稍留意,便会发现这里的展墙、展布全部换成了蓝灰色,恰如当年起义战士的军服颜色;展墙上,新添了不少近年来关于南昌起义史实研究的新成果,其中首次展示的起义部队团以上干部名单,填补了南昌起义史学研究的空白。先进的电脑多媒体信箱在生动地展示着“朱德设宴巧擒敌团长”的故事,声光电同步沙盘模型则形象地模拟了南昌起义的战斗经过,让人有如身临其境。

这座纪念馆,没有黄花岗起义纪念碑那么动人的故事,没有著名的不朽的情书。可这并不防碍展览馆外的广场上的革命先驱的雕像上,放着尚未撤去的菊花。大概是清明的时候放置的,用以缅怀纪念英雄烈士们。

你看,原来每一场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黄花,这种高洁的花替人们赞颂他们高洁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豪,有着出身于行伍之间的普通百姓。铁桶般的管制没有让他们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对,高贵,在那时,没有谁比谁高贵,他们都是平等的,他们都为人民的幸福透支过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他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有什么感想,我只感受到了来自我内心中的深深震撼。究竟是多大的勇气让他们以大刀去对付敌人的机关枪和迫击炮。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斯地步。

多少人忘记了历史的耻辱,沉溺于物质生活的陷阱里;多少人忘记了曾经的痛苦,戏谑、质疑英雄们的功绩。多少人忘记他们的民族的根,追逐着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奢糜;多少人以轻视,烦躁的目光,对准了以鲜血铸成的红色文化。活在当下的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却绝对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民族的耻辱啊。一定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让曾经的悲剧重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它为导向,付诸实践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兴盛。

腾讯视频链接:

https://m.v.qq.com/feed/feed-detail/index.html?dataKey=id%3D148618791854617587%26scene%3DdokisquareA%26starid%3D%26ftid%3D%26targetid%3D2259922167%26ci%3D&url_from=share&second_share=0&share_from=copy

 

供稿:管理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